在高考地理中,“消亡边界”是板块构造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中国股票配资网平台,与“生长边界”相对应。它是理解全球地震、火山、山脉、海沟等地貌分布的关键。
一、定义
消亡边界(汇聚边界、挤压边界)是指两个相向运动的板块相互碰撞、挤压,最终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(俯冲)或两个板块直接碰撞挤压(碰撞)的边界地带。
在这里,岩石圈物质被破坏、消耗(俯冲进入地幔熔化),因此称为“消亡边界”。
二、形成机制与地貌特征
根据碰撞板块的性质不同,消亡边界可分为两种情况:
1. 大洋板块 vs 大陆板块碰撞
(1)过程:密度较大的大洋板块俯冲到密度较小的大陆板块之下。
(2)地貌特征
①海沟:大洋板块向下弯曲形成的深海沟槽(如:马里亚纳海沟、秘鲁-智利海沟)。
②海岸山脉/火山弧:在大陆板块一侧,俯冲的大洋板块熔融形成岩浆,上升喷发形成火山和山脉(如:安第斯山脉、中美洲火山带)。
③强烈地震带:板块俯冲摩擦导致频繁且强烈的浅源、中源、深源地震。
2. 大陆板块 vs 大陆板块碰撞
(1)过程:两个密度相近的大陆板块相互挤压、碰撞,无法明显俯冲,发生强烈褶皱变形。
(2)地貌特征
①巨大褶皱山脉(造山带):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大规模抬升、褶皱(如:喜马拉雅山脉、阿尔卑斯山脉)。
②高原:伴随山脉形成的高原(如:青藏高原)。
③强烈地震带:以浅源地震为主,震级通常很大。
三、消亡边界的地理意义(考点重点)
1. 地震活动带:全球最主要的地震带(环太平洋地震带、地中海-喜马拉雅地震带)主要分布在消亡边界。
2. 火山活动带:环太平洋火山带(“火环”)的形成与大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。
3. 高大山脉/造山带形成:地球上主要的年轻高大山脉(如安第斯山、落基山、喜马拉雅山、阿尔卑斯山)都形成于消亡边界。
4. 海沟形成:世界最深的海沟位于消亡边界(大洋板块俯冲处)。
5. 矿产与地热资源:与岩浆活动相关的金属矿产(如铜、金)和地热资源常在此富集。
四、典型实例(必须牢记)
1.环太平洋带:太平洋板块与周围板块(亚欧板块、美洲板块、印度-澳大利亚板块等)的消亡边界,形成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(全球约80%的地震、75%的火山分布于此)。如:日本海沟(亚欧板块 vs 太平洋板块)、马里亚纳海沟(太平洋板块 vs 菲律宾板块)、安第斯山脉(南极洲板块/纳斯卡板块 vs 南美板块)。
2.地中海-喜马拉雅带
(1)阿尔卑斯山脉(非洲板块 vs 亚欧板块)。
(2)喜马拉雅山脉 & 青藏高原(印度板块 vs 亚欧板块)。
五、消亡边界 vs 生长边界(张裂边界)
六、高考常见考查方向
1. 概念辨析:直接考查消亡边界的定义、形成机制。
2.地貌判断:给出地貌(如海沟、高大山脉),判断其成因是否与消亡边界有关。
3. 分布定位:结合地图,识别全球主要消亡边界的位置(特别是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-喜马拉雅带)。
4. 实例对应:将具体的地理事物(如喜马拉雅山、马里亚纳海沟、日本地震)与板块边界类型对应。
5. 灾害成因:分析地震、火山分布与消亡边界的关系。
6. 过程描述:描述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的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组合(海沟+火山弧)。
七、记忆与答题技巧
1.关键词联想:消亡边界 → “撞” → 碰撞、挤压 → 形成山脉、海沟 → 多地震火山。
2.看地貌:见到高大山脉、深海沟、火山岛弧,优先考虑消亡边界。
3.看位置:环太平洋沿岸、地中海周边、喜马拉雅地区是消亡边界集中区。
4.板块运动方向:两个板块箭头相对 → 消亡边界;箭头相背 → 生长边界。
5.一句话总结:消亡边界是板块“撞车”的地方,撞出高山、撞出深渊、撞出地震和火山。
佳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